7月4日由广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承办,广州市青年研究会、广州市天河区海外联谊会、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等地的专家、青年研究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了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研究”主题,就青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成长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新机遇等展开交流与对话,并探讨合作机制,展望未来。
此次论坛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湾区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各签约地市将围绕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粤港澳青年课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系列论坛等开展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效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青年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积极促进群团组织、民间智库、高校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之间在青年成长发展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粤港澳青少年“深调研”课题成果也在此次论坛上进行了发布,与会人员共享粤港澳青少年研究最前沿的研究资讯。
?
?
徐柳(团市委书记):?签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深化青年研究交流
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书记徐柳同志在论坛上发表讲话。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相互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其中就包含了青年合作发展事业的交流。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服务青年、促进青年发展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非常有必要。这种交流,既是各自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的趋势。徐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全市各级团组织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二是希望扎实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助力青年发展;三是希望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联盟为平台,深化青年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深调研发布:在穗港澳青年73%从事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
论坛上,团市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问题“深调研”成果。据了解,深调研重点面向在穗高校就读及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发放调查问卷955份,回收有效问卷883份,并对其中60名港澳青年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港澳青年来穗学习生活、实习就业及创新创业的现状、困难和问题以及主要诉求。调查发现,在从事行业方面,受访的港澳青年以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为主,占73%,其次为公共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占7%和6%。在人际关系方面,75%的受访者认为其与内地朋友关系良好,能与内地朋友接触交流、互信互助及参与社交、公益及娱乐活动,部分在港澳出生成长的青年与内地朋友相处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对内地环境和政策的了解认知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加强粤港澳合作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并且认为内地现有的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更有助于自身发展,但是对相关政策内容、获取途径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在对内地发展及粤港澳合作认同方面。近81%的港澳学生认为内地发展前景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3%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对自身影响很大。
据了解,为解决港澳青年在穗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对穗港澳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广州共青团以建设共融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为目标,按照“1234N”的工作思路,即: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2个基地,完善“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3个维度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大湾区青少年文化、研究、创新创业、志愿服务4个联盟,并配套开展“N项”交流合作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在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创新创业、生活融入等方面需求,努力凝聚青年力量,共同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青年研究专家:将组建团队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
专题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
论坛上,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周文港先生做“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合作之道”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港期间对香港青年工作的指示和期望,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内有关青年工作的部分,探讨了香港不同研究机构所进行的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意见的调研结果及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张耀铭先生作了“人工智能与大湾区青年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临的机遇有:青年人才高度聚集;吸引不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80后”“90后”规模蔚为壮观;而同时带来的挑战是: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的替代效应强;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对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增进效应。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避免同质竞争和市场无序;突出市场机制功能,降低制度、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成本;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减缓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抓住历史机遇,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春提出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当前高校专创人才培养范式、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化导向的专创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化导向的专创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