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关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团结带领全市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工作实践,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结合广州共青团工作实际,现就广州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1、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是广州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出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和镇、村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建设幸福广州,是广州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肩负的光荣使命。全市各级团组织要站在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高度,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实践。
2、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是广州共青团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继承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优良传统的必然举措。全市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工作职能,彰显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新时期城市共青团教育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
3、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是广州共青团服务幸福广州的重要内容。建设幸福广州关键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全市各级团组织要从青年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服务、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青少年健康成长等角度,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着力了解青少年需求、化解青少年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广州特色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切实强化共青团在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中的职能作用
4、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要积极探索教育引导青年的有效方式方法,运用面对面交流、公共媒介传播、典型示范等方法加强对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的分类引导。要建设互动式的青少年教育引导平台,利用新媒体积极搭建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和项目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机、动漫、微博、移动媒体等手段,密切关注青年舆情动态,注重青少年的网络意见,切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要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网上青少年宫、流动青少年宫,优化青少年素质培训,不断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5、强化促进经济转型的组织动员作用。要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总体目标,全面深化“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科技创新活动。要大力开展青工“五小”、QC小组、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青年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大力开展青工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青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青工创新创效水平。要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挖掘力度,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青年参与全市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要充分发挥青联、青企协的组织优势,积极发动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参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6、强化改善民生福祉的服务协调作用。要以服务青少年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青少年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诉求,开展“福彩助学”、“扶孤扶困助学”、“工学自助扬帆计划”等青少年助学活动以及“新希望”医疗救助项目等困难青少年、特殊青少年帮扶工作,着力解决青少年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要充分发挥西关小屋“幸福广州城市志愿服务站”、“幸福广州社区志愿服务站”、“青年地带”社工站、“天晴计划”社工站的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切实帮助。要继续加大对青年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搭建青年就业创业的组织、资金、政策平台,实施各类服务项目扶持青年就业创业。要大力发展广州青年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创业青年提供培训指导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性。要切实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实施 “新生代产业工人骨干培养发展圆梦计划”、“首届新广州人集体婚礼”,切实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志愿服务,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和融入感。
7、强化青少年利益的诉求表达作用。要创新工作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深入开展“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活动,深入青少年群体,真正了解其所思所想,协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青少年利益诉求问题。要拓宽诉求表达渠道,深入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在街道、社区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工作站”,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推动优化青少年事务人大议案、政协提案质量,着力解决青少年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发挥12355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和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完善个案跟进处理制度,定期形成向党政部门提交青少年诉求表达报告或建议的有效机制,为青少年事务决策提供参考。
8、强化解决社会矛盾的预防调处作用。要按照为党和政府分忧、为青年群众解难的要求,积极拓宽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做好社会矛盾预防调处工作。要建立共青团“倾听日”制度,建立定期接待青少年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处理青少年的投诉请求。要建立大学生信访志愿者队伍,对群众开展信访法律法规宣传,协助开展信访调研,做好群众的心理疏导、利益调解和解释安抚等工作。要加强与同级维稳、信访部门的沟通合作,把青少年矛盾化解纳入党政社会矛盾调处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青少年舆情监测体系,深入了解掌握青少年苗头性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的舆情动态,做到主动下访、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及时预警,积极协助疏导和处置青年群体性突发事件。
9、强化青少年的权益保障作用。要完善以共青团为核心、青年社团为基础、志愿服务为载体、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的维权组织网络,加大对失业青年、失足青少年、残障青少年、困难家庭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维权和服务力度。要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及时发现侵害青少年权益的案件,制止和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支持、帮助和代表权益受侵害的青少年依法维权。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和解决黄、赌、毒以及网瘾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点问题,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三、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切实以志愿服务作为当前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工作载体
10、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共青团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根据社会需求和公众参与的愿望,以志愿服务站为阵地,依托广州志愿者学院和广州志愿者网,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发布和服务对接平台,健全志愿服务的需求对接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为更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实现参与志愿服务的便利化和接受志愿服务的便利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11、大力推进幸福广州城市志愿服务站建设。紧密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整体保留转化“新生活驿站”——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站为“幸福广州城市志愿服务站”,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志愿者队伍挂钩对接全市各服务站点,为市民群众和各地来宾定点提供交通指引、旅游咨询、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打造志愿者服务游客和市民群众的“文明窗口”。
12、大力推进幸福广州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围绕全市深化街道社区和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和街道“三中心一队伍”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团组织+青少年事务社工+青年志愿者”、“区校对接”队伍组建模式,在镇街社区建立幸福广州社区志愿服务站, 成立镇街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志愿服务队,招募组织公共场所秩序维护专员,充分发挥党团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积极开展关爱青少年、助老、助残社区志愿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社区、送进千家万户。
13、大力推进幸福广州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紧密结合“扶贫双到”工作,在北部山区贫困村建设幸福广州农村志愿服务站,依托市属高校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建立自我服务的志愿服务队伍,设计开发帮扶贫困村志愿服务项目,实现每个村定点对接一支院系志愿者队伍、建立一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北部山区扶贫开发和城乡一体现代化发展。
14、大力推进幸福广州网络志愿服务站建设。组建网络志愿者队伍,通过网络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利用网络微博、QQ群等新媒体,加强对镇街团员青年的团结凝聚。同时以街道、社区为主要目标,开展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维权服务,重点探索服务青少年权益维护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深入加强对网络青少年舆情的关注和引导,着力打造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阵地,不断强化团组织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以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夯实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工作基础
15、加强区(市)、街(镇)基层团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区(市)、街(镇)青少年事务工作委员会和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小组,统筹协调青少年发展规划??瓜缯?、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拓宽联系青年的渠道,丰富工作资源、载体和内容,在全市165个乡镇街道中实施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力争到2011年年底,全市100%的街镇完成对团(工)委班子的调整、充实,并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重点工作,使乡镇、街道团组织切实发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16、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创新两新组织建团模式,积极探索联合、挂靠、依托等各种建团模式,特别是要适应青年流动和分布特点,依托社区、村、楼宇、园区等建立流动团员管理站和临时团支部,努力破解团员在流动中流失的问题。推行团建指导员助理制度,不断延伸团建工作手臂,通过调研督查、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充分利用经验成果和普遍性规律,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团建活力。
17、探索建立区域共青团工作联席会制度。按照“区域覆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探索建立由区(市)团委或街(镇)团(工)委牵头,由区(市)、街(镇)团(工)委所属单位团组织、辖区内“两新”组织以及隶属关系不在该区(市)、街(镇)的辖区内各单位团组织组成的区域共青团工作联席会。以区域青年共青团工作联席会为平台,整合资源,加强合作,着力构建由区(市)团委牵头协调,辖区内各级团组织广泛参与,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区域化团建工作格局。
18、探索建立驻穗团工委工作联席制度。加大与省外、省内各地团组织的联系力度,全面摸清梳理已经在我市建立驻穗团工委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情况,探索建立省外、省内各地驻穗团工委工作联席制度,推动各级驻穗团工委积极探索外来务工团员青年教育管理、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关爱帮扶、人才培养五大平台,切实为外来务工团员青年提供帮助,增强其对广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进一步加大工作保障力度,切实为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9、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加强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团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工作项目纳入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按照“党政关注、社会所急、青少年所需、共青团能为”的原则,善于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样的社会需求中寻找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创新工作举措、打造工作品牌,进一步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
20、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巩固和发展基层团组织。要通过集中培训、考察交流、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驻外团组织、社区团组织新任职团干部培训力度,增强团干部的工作能力。要立足社区,加大专职社工、志愿者配备的工作力度,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基层基础。
21、深化工作试点。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全市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试点,一方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协助民政部门开展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试点,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着力在完善模式、打造平台、整体推进上下功夫、见成效。在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创造力,鼓励基层团组织大胆创新,及时总结提炼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力争在全市进行推广。
22、加大支持力度。各级团组织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出台有关制度或政策文件,争取以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或党政文件的形式对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领域和范围给予支持。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创造有利于基层团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条件。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志愿者、社工等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力度。